信息来源:文广局 发布日期:2018-01-02 编辑:网站管理员2 点击:
次
1952年6月,成立克烈中心区收音站,有工作人员2人。同年10月,改称托里县收音站。1959年9月,在托里县收音站基础上成立县广播站,有工作人员6人。1983年,成立托里县电视台,有工作人员8人。1984年9月,县广播站和县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局,有工作人员25人。2011年10月,原托里县文化体育局、广播电影电视局和旅游局合并组建托里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旅游局牌子;并成立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50名。2013年,下设广播电视台、广电网络中心、无线发射台、文博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文物管理所、文化市场稽查队、影剧院、业余体校、文工队和6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共18个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84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125人。
2013年,托里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教育人民、引领社会、促进发展作用,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努力为建设现代文明、和谐奋进的新托里作出新贡献。
【两馆一站免费开放】 2013年,托里县图书馆不断增加馆内图书文献,完善场地设施环境。新购10万元图书4 500册,投入20万元配备一批书柜、期刊柜、阅览桌椅等设施。通过积极争取,托里县国有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捐赠图书6 000册,价值10万元。全年利用节假日广泛开展各类社会性公益读书、宣传、展览等活动15场(次),累计接待读者16 697人(次),新办借阅证395张,书刊文献外借1 767册(次),解答读者咨询3 100人(次),图书“六进”26次,赠送流动图书620册,文化光碟170套,价值1.9万元。文化馆全年免费开办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等培训班21期,培训人数540人。举办摄影图片展4次,书画比赛2场,发展群众文化辅导员4名,下乡镇业务指导15次。开展以文艺辅导、培训、演出的 “六进”活动26场,深受各族群众、官兵、学生和干部职工的欢迎。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作用,不断丰富农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年开展“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126场(次),其中文艺演出87场(次),受益群众4.5人(次),社文展览22场(次),图书借阅13 348人(次),电子阅览3 581(人次),辅导培训39场(次),组建豫剧团、夕阳红艺术团、秧歌队、腰鼓队等业余艺术团队23支。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托里县累计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2项,其中芨芨草编织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毛线编织和哈医药列入自治区级保护名录。申报托里县白杨河林场生产性保护基地、托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和生产基地3个项目文本材料。经普查、收集整理、筛选,将《哈萨克族天文和历法》、《哈萨克族家具装饰》2个项目申报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审定。托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项目通过申请获批立项。
【文化市场稽查】 2013年,托里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通过“净网”“清源”“秋风”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采取拉网式检查、突击夜查、划片盯守等多种措施,加大对辖区内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全年在文化市场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中,共出动执法人员5 714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场所150家(次),查缴盗版音像制品激光视盘3 564张、录音带400盘、图书200册;举办各类宣传活动4次,散发宣传材料5 010份。
【文艺演出】 2013年,托里县举办“元旦晚会” 、“春节晚会”、 “纳吾尔孜节晚会” 、“七一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8场,新创编舞蹈节目12个,开展送文艺下乡演出80场(次)。积极申请争取,自治区为下乡演出配备流动舞台演出车,极大方便了演出,提高了演出质量,深受农牧民和社区居民的欢迎。
【群众文化】 2013年,县文广局组织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47场,获得自治区第十一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先进县和自治区第六次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先进县称号。通过举办托里县“欢庆十八大”基层文艺竞赛、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蓓蕾杯” 少儿才艺大赛、老年合唱比赛、群众戏剧曲艺大赛、第十九届阿肯阿依特斯比赛、百姓大舞台“塔城最强音”初赛选拔后,积极组队参加地区和自治区比赛,其中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国际大学生阿肯弹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新编排的广场舞《黑走马》获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托里县基层文化带头人经村、社区推荐,乡镇、县级层层选拔初步选定139名,同时组建了一支覆盖县、村两级拥有42名队员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
【繁荣文化创作与产业】 2013年,托里县不断加大文艺创作和本土原创文学、音乐等作品的扶持力度。托里县哈萨克作家本土原创歌曲专辑已完成歌曲筛选、歌词翻译改编、曲谱改编及试唱小样录制工作,现将挑选正式歌手进棚录音灌制,年底进行印刷包装,出版发行。深入挖掘托里文化资源,申报“哈萨克族花毡生产”文化产业项目,争取自治区级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全县拥有国有文化产业单位4个,农牧民哈萨克族手工艺品生产销售21家,文化市场个体私营业120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336人,文化产业年产值达1 377万元。
【文物保护管理】 2013年,县文广局积极配合地区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对国电塔城铁厂沟2×595MW煤电一体化项目选址及克塔铁路沿线进行实地勘查,发现五处古墓葬群22座,初步鉴定为早期古墓葬,已及时向地区文物局进行请示汇报。按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机构、有保护标志、有保护档案)工作,现计划对重点不可移动文物萨孜土墩墓群、结托巴土墩墓、喀布奇科墓葬群、布赫拜麻扎、司马依勒克斯套岩画5个点,进行围栏建设和保护标志立牌。成立托里县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组织机构,研究制定普查方案,普查工作已初步展开。新征集民间文物6件,进一步丰富文博馆陈列。加大野外文物点安全保护和文物行政执法力度,充分发挥与公安部门联合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机制的作用,确保文物安全。申请将文物所升格为文物局,已经县编委办上报地区编办等待审批,争取早日挂牌成立文物局。